第(1/3)页 同一时间,在华娱圈另一处地方,有人同样在琢磨着沈贞仪的“新人设”对于12月档期大战的影响。 这是一个长相明艳的女孩,哪怕不声不响地思考着问题,亦让人觉得赏心悦目。 但她的经纪人对此无动于衷,只顾着絮絮不休道,“真是可笑,所有人似乎都在说,沈贞仪的成功是命中注定,但拨开她的光环,其实也不过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孩。” “天赋?她的确有天赋,这一点不可否认。但参演电影的连续成功,连拿大奖,甚至进阶为资本……没有王维和她经纪人的扶持,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会有今天的成就?” “现在可好,把所有的成功归功于她一人的强运,恨不得排着队跪舔,潮流一点的话怎么说来着?哦,圈内人都中了她的降智光环了吗?” 经纪人一副“这届华娱圈带不动”的表情,还想要继续吐槽,却被女孩强势地打断了话, “好了,贬低她对于改善我们当下的形势毫无帮助,说点有用的吧。” 沈贞仪的老同学,出道以来明里暗里渊源不小的杨倩仪,表情颇为复杂。 应该说,每次想起这位风光万丈的姐妹,杨倩仪的心情都颇为复杂。 谁让两人走的路高度相似,如今的地位却不是在同一个高度呢! ——譬如,两人都比一般人更加理解华娱圈的运行规则。 举个例子,甫一出道,她们的大部分同学,无不从文艺电影起步;而她俩都毫不犹豫的投身于商业电影,哪怕是商业电影中花瓶的角色。 一来,当然是其他人拿不到商业制作的资源;二来,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,文艺电影看起来格调更高。 但到了三年后的今天,几乎所有老同学都认识到了,真正主导这个圈子的,永远是商业电影;哪怕是此前不屑的商业片花瓶角色,只要电影火了,往往就会跟着火起来。 当然,不是说认识到了这一点就有了出头之日,否则她和沈贞仪现在的差距也不会这么大了。 事实上,杨倩仪本来觉得是自己出头更快的。 毕竟,她一出道就是新锐导演骆建洲的大片女主——虽然说是靠着捡漏,而沈贞仪“愚蠢”地选择了非科班出身的小竹马的处女作,看起来两人的前途无需多说了。 然而,现实却打了她的脸。 处女作上映后,她自己算是声名鹊起,但沈贞仪却是男女老少通吃,一跃成为人气高涨的超新星; 后面的发展更是让她这个老同学都很难衷心地送上一句祝贺—— 对这姐妹来说,华娱圈似乎只是个任她摘取的花花世界,她不需要经历为一个角色争抢的痛苦、挫折和提心吊胆,不需要经历磨片酬和在角色戏份上和制片方讨价还价的苦与乐,不需要经历自己费尽心血拍出来的杰作在票房上遇冷的尴尬和自嘲;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