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而另一方面,这又何尝不是五大有意推动的结果呢? ——没办法,用大片对上敦煌的小成本,在外人看来敦煌够惨的,殊不知五大自己也不是不郁闷的。 就拿《石头》来说好了,尽管连续两周多的压制,让其至少损失了一个亿,但敦煌还是赚了呀,甚至还赚了不少! 退一万步来说,哪怕《石头》血本无归,敦煌才失了多少血啊,一部《唐伯虎》,能把十部《石头》的投入赚回来。 坦白说,如果不是五大联合打压,分散了压力,还真没人想对上这般难缠的对手——他败了,只是少赚点;你的大片败了,能让你亏到吐血! 但如果敦煌也搞大片…… “王维新片的投资有多少?”骆建洲当即问道。 “制作成本据说不会低于1亿2000万,如果算上宣发费用,怕是两个亿都不止。” “两个亿啊,哪怕对于我们唐宇来说,一旦有失,也是灾难性的吧?” “没错。” “如果这个项目失败,敦煌的资金链就算不断裂,也是一记重创了。” “前提是真的失败。” “既然如此,就让我来碰碰他吧,早就期待他的大片了!”骆建洲颇有点热血沸腾道。 “好!” 骆董事长眼也不眨地答应了。 倒不是他对于自家儿子信心爆棚,或者完全看扁了王维的首部大片。 而是在他看来,敦煌这样的制片厂,制作大片的风险只会比五大更大! 因为对于五大这样集合了艺术、商业的全国精英的巨头来说,即便有地球上最强的大脑,他们也相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——如何确保万无一失,或者说尽量避免这一“失”产生灾难性后果,是有一整套风险控制手段的。 譬如从项目源起、开发的阶段就开始进行的用户调研,通过不同的方式,或者不同的方向、不同的层面来进行一个观众反应的测试,然后获取观众的意见,以把创意当中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。 对于五大任一部正常制作的电影,一般会有10%的预算是要花在调研上的。 除了五大,华娱圈没有任何一家制片厂还有如此完备的风控评估体系。 毕竟,这不仅依赖于历史数据的积累,还依赖于具备相关素质的人才积累。 譬如敦煌—— 反正据骆董事长的了解,从确定大片策略,到敲定具体项目,中间绝逼没有一个月时间。 这么短的时间,能做什么调研呢?无非是王维的一拍脑袋而已。 对于骆粤辉这样每年每月都要一掷千金、与市场对赌的业内大佬来说,总得知道点什么才能保障。 靠直觉? 拍小成本时可以这样搞,毕竟亏也不亏不到哪里去;拍大制作如果还是这样搞,除非对方真的能开挂。 “现阶段的竞争,只是预热而已,大战才刚开始。” 基于这个认识,骆家父子很快就把“联合打压”被公开一事抛诸脑后。 问题是,真的如他们所想吗? …… ~~~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