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,沈岩算一个。 而有北就有南。 王维眼中的“南派”风格,偏向于欧美同行发展得较成熟的无厘头恶搞。 只是,这一时空,没有港岛那个既中又西的“尽皆过火、尽是癫狂”的环境,所以没有在极短的时间内,就将这种风格探索到极致。 那么,这种风格会不会让国内观众接受无能? 起码王维的答案是,不会! 一方面,从搜集到的资料看,一些偏无厘头风格的喜剧片,票房也挺不错;只不过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,而且无一不是小制作,没人对其进行分析和定义。 另一方面,那就更有意思了,互联网的时代到来了呀! 在互联网时代,网络上最多是什么? 经历过互联网洗礼的王维知道——不是帅气小哥哥也不是色气小姐姐,更不是公知五毛舔狗粉红,而是由无数民众所化身的沙雕网友,沙雕才是占据整个互联网的优势物种,是互联网最底层的基因。 在沙雕眼里,权威和严肃是可以被解构的,一切都能以有趣戏谑的方式呈现出来,然后就形成了沙雕文化。 而反逻辑、反精英、反崇高的无厘头,天然就是沙雕文化的营养成分。 所以王维一直有个无端猜想——可惜创作力巅峰时期的星爷身处的时代不是互联网时代,否则,他一定会是最受沙雕网友欢迎的“网红”,或者,“行走的表情包”。 咦,貌似现在可以验证一下。 王维的目光不由得落在周启明身上,意味深长的笑了。 周启明:“……” 我太难了! 试镜要求奇怪,签约要求奇怪,就连导演打量的目光也是奇奇怪怪的……这剧组真是靠谱吗? 等到周启明被人带出去,察觉到对方内心有点崩溃的徐道行,也忍不住笑了起来:“我有点明白你为什么就看中他了。” 刚才有一幕——他唱一首rap,那破音程度啊,直刺灵魂,徐道行觉得鸡皮疙瘩都掉了一地,偏偏他一脸陶醉的模样,最后还作势对着空气致谢,好像有万人在为他欢呼,大佬气质拿捏得妥妥的。 这种“任尔如何尴尬,我自在表演”的境界,还真的挺符合这部无视传统,抛弃既定理念,达到某种自在状态的恶搞电影。 王维也觉得他有足够的领悟能力,接下来,应该是可以期待的。 但是—— “不能只靠他一人,我还需要一群同声同气的,能发挥出荒唐搞怪精神的配角。” 听到这个要求,老徐更加轻松地笑了:“其他的不敢说,但是咱们敦煌要挑演员,圈子里真的是排着队送上门来。我们今年捧红了太多人!” “这么多人任你挑,难道还怕挑不到合适的?” …… 老徐说得没错。 敦煌今年两部十亿级电影,主角和导演就不用说了,其中的一众配角,亦个顶个的身价大涨。 这还不是捧红最多人的。 这段时间,一部电视剧夺走了所有的风头—— 敦煌与唐一公导演合作拍摄的武侠大戏《射雕英雄传》,终于完成制作,并在华夏电视台首播。 刚开播时,因为唐一公+武侠剧的招牌,收视率就破5了——这是热门剧集的标准。 等到郭靖回到中原,与黄蓉相遇,当天实时收视峰值昂然破10。 此后,收视率一路走高,播放至三分之一,平均收视率已经破15,追平了近十年国内电视剧平均收视率最高纪录。 要知道,现在娱乐项目变得越来越多,电视收视率每年都是在下降的,往年电视剧收视率破十已经是现象级的了。 今年的新晋剧王《射雕英雄传》,可谓爆款中的爆款。 收视率只统计收视户数,而另一个调查计算的指标,目标受众,更能说明其火热程度—— 收视家庭中,有近80%平时忙于工作或应酬,不看电视的男主人,因为这部电视剧,坐回了电视机前。 一个新闻很好的佐证了这一点—— 某地一家麻将馆,在《射雕》播放的同时段,打麻将的人数几乎腰斩;为了把人拉回来,老板把电视机搬到馆里播放《射雕》,没想到剩下的人也都入坑了,一个个在家看电视不出来了,麻将馆变得门可罗雀…… 这部武侠剧吸引力之大,可见一斑了。 反正,连王、沈两家人也入坑了。 大家在电视上一集集地看,嫌不爽快,沈贞仪就直接跑到敦煌去“催更”。 然后,她把“样片”从公司里拿回家,全家人一口气把剩下的剧集全看了,爽的冒泡。 然而,其他的观众就没有那么幸福了。 他们一边对两集之间已经长达二十分钟的广告忍无可忍——广告商嗷嗷叫地投放广告——一边对后续剧情急不可耐。 再然后,他们惊喜发现,这部剧集居然还出版了图书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