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外篇 王槐花的求生路-《免疫人生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 蜿蜒起伏的山脊路,路的两边都是斜坡,一个失足,就会滚出去很远,甚至有可能丢掉性命。

      这种路在太行山中并不稀奇,虽不陡峭,但也算险峻。路的一端,来自上一座山头,路的另一端,去往下一座山巅,山连绵不绝,路此起彼伏,最终虽然会归结于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,但第一次走在这条路上的人,却要经历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,从失望到希望的过程。

      此时走在这条路上的,是一个女人。

      女人非常瘦弱,身材纤细,上身穿着棉布的碎花半袖衬衣,下身是深蓝色粗布长裤,脚上穿的布鞋。一身衣着明显区别于市场上售卖的机制品,极可能是主人自己动手缝制的。

      这在九十年代的农村或者山村里并不稀奇。

      清晨的山中,潮气重,女人头戴一顶草帽,右手拄着一根铁锹,锹头朝上,磨得锃光瓦亮。走山路带一把锹,好处很多,可铲,可撬,关键时候还可用来防身。

      经过人类十几年的“侵袭”,太行山脉的野生动物已然不多,但并不排除依旧残存在着凶猛的野兽,比如狼。

      或许就是因为有这方面的考虑,女人才会选择清晨就开始赶路,因为野狼的觅食时段,多是从下午四五点钟开始,延续到夜间。

      基本的生活常识,山里人都知道。

      女人背着一个藤条编织的筐,每走出三十米左右的距离,就会低声喊一声,“燕子……”。

      紧接着背后的筐里就会传出清亮而稚嫩的回应,“娘……”

      又走了一段路程,许是走累了想要歇歇脚,女人停住了步伐。在一处相对稳妥的平地,慢慢蹲下身,将铁锹横在手边,然后小心的扭着身体卸下藤筐,掀开盖在筐口的草帽,露出筐里的小女孩。

      小女孩大约两三岁,怀里抱着一个布口袋和一个布包袱,还有一个装满水的大号罐头瓶子。

      孩子的面色凝重,一直紧绷着身体不敢乱动,生怕给正在负重行路的女人添麻烦,直到此时看到女人的脸,才如释重负般露出笑容。

      “娘……”

      “哎……”

      女人叫王槐花,今年刚刚二十岁。筐里的小女孩是她的女儿,三岁多了,叫燕子。因为小燕子从出生后就一直营养不良,所以面黄肌瘦,体态弱小,身形与实际年龄完全对不上。

      小燕子没学名,她的爷爷奶奶还有爸爸都很嫌弃这个女孩儿,不仅懒得给她起名字,甚至到现在都没有在村里给她上户口。
    第(1/3)页